“我爱写字”特别活动故事专栏37——石压蛤蟆与树梢挂蛇 |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4-24 |
苏东坡是古代文坛巨匠,书法上他擅长行书和楷书,他学习晋、唐书法名家所长,又糅进了自己对生活、诗文和汉字的独特理解,不拘泥于古体,自成一派,创造出一种具有苏体特色的书法风格。他曾经自评说:“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比苏东坡小八岁,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算是苏东坡的学生,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黄庭坚在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受到了苏东坡很大影响,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体书法的特征。 作为老师,苏东坡与黄庭坚之间的身份是亦师亦友的,彼此之间经常互相调侃,甚至不惜“互损”。黄庭坚的书法字体高瘦、纤长,甚至有些长竖或长横的中间部分抖动成波浪状。有一次苏黄二人正在喝茶谈论书法,苏东坡指着黄庭坚的书法说:“你的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好像树梢挂上了一条蛇。”听到这里,黄庭坚颇有些不服气,进而回敬老师苏东坡说:“老师的字固然不敢轻论,但是又宽又扁,感觉很像石压蛤蟆。”说完以后,两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轼寒食帖局部一 黄庭坚跋苏轼寒食帖 这个会心大笑是有另外含义的,表面看他二人是在相互贬低的,事实上是一种诙谐,是一种自信。他俩是“二王”书风的叛逆者,自信自己突破了晋唐,自信自己有了新的面貌。他们俩针对书圣王羲之说的:“字形不宜过长,长了就像死蛇挂树。不宜太短,太短了就像踏水蛤蟆。”这句话的意思,把“踏水蛤蟆”与“死蛇挂树”变化成了“石压蛤蟆”与“树梢挂蛇”,这样的用词变化是把“死”与“虚”变成了“活”与“实”,把相互批评变化成了相互赞美。 苏东坡和黄庭坚“石压蛤蟆”和“树梢挂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开始学书法要按照前人的方法,认真学习,但是当达到一定的书法水平后,就要突破古人的条条框框,创造出自我的新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