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该拿什么评职称? |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1-18 人气:298 |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评职称难,而评职称条件中的论文更是难。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明确卫生、工程、艺术、中小学教师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中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新政能否解决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长久之困?将来,中小学教师该拿什么评职称? 1.现实,教师强项在教学,不在写论文 一位在小学工作了十多年的教师向记者抱怨:“”小学教师评职称难,不仅在于机会少,更在于门槛高。发表论文对我们来说真是太难了”。究其原因:一是写作难,老师的主要的工作是教学,上课、备课、改作业,还要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缺乏写作时间;二是研究难,毕竟不是专业研究人员,缺乏教育理论与科研方法,很难写出高质量论文;三是发表难,“要不就花钱发论文”,一位老师坦言,“即使这样,至少也要等上一年,因为都杂志都排满了”。 不少教师综合素养高,工作经验丰富,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全能胜任更高一级的职称要求。但作为职称评审主要依据之一的论文,成了他们在职称晋升路上的绊脚石。“学校更看重教师的德能勤绩和日常工作表现,但职称评审的评审专家不认识、不了解大多数参评教师,只能以论文等硬指标作为考核。”有老师坦言:评上职称的未必书教得好,但是会写论文。 新政将论文的权重调低,提倡代表作制度。职称评审标准中论文不再是必选,业绩成果选项增多,可以是标准开发、技术解决方法、创新突破、智库成果、教案等等,让很多擅长一线教学的教师看到了希望。 老师们认为,教师职称评审应将师德修养、课堂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教学成效等方面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性评价,而论文可作为加分项或者参考项。 老师们该拿什么评职称? 中小学教师工作很“琐细”,他们的成果往往体现在学科组、年级组和学校的集体业绩中,体现在班级管理和学生的成长中。因此,评价教师工作成绩最朴素、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质性评价弥补量化评价的不足。“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口碑中,可以大体看到一名老师工作与贡献的实际情况。” 对教师工作和贡献的评判,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谁来评?除了教育局组织集中评审外,还应包括学生、家长、教师群体和所在学校等四类主体。第二,评什么?大致包含师德师风、专业能力、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多个维度,既要有教龄、课时等量化指标,也要有学生素养提升、家校工作开展等质量指标,还要囊括外出赛课、微课获奖等工作荣誉。第三,怎样评?理想的评价方式应是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结合、过程和终结评价结合。 有老师建议,能否将中小学职称评审权力下放到学校,或更贴合实际:采用自评+备课组(年级组)打分+主管领导打分+学校评审小组打分的方式,各方占据一定权重,更能体现评价的方向性、客观性和发展性。同时,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集中评审可从区域层面整体把握、统筹安排。 参与过职称评审的专家也认为,这一改革举措的落实,能让中小学教师将主要精力聚焦于教学等中心任务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其实不少论文的质量有待商榷。 目前,各省市还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出台。也有老师担心,“如果降低论文成果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会不会增加其他指标的权重,比如公开课”,公开课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工作能力,但大部分公开课经过多次磨课、试教,是集体智慧结晶。如果老师为了一学期上一两次公开课,那会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下降。在制定配套政策时,如果提升诸如公开课等教学实绩的权重,也要考虑周全,审慎推进。 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