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凤:如何“懂”得家庭教育的“痛”和“通” |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1-13 |
【个人简介】孙丽凤,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德育高级教师,2018年上海市“十佳”班主任。曾获第六届长三角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在班主任诸多核心素养中,我认为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攻克家庭教育难题是新时代提出的教育新命题。数据显示,34.5%的学生普遍期望家长能关注其兴趣或特长,但明确感知到家长有关注的学生只有6.5%,高期望和低感知之间的明显差异现象背后是家长和孩子在认知上存在差异,家长未能及时发现他们的成长需求。 低感知家长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女生小艾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她的母亲一直过高评估孩子的特长,给小艾报了舞蹈和钢琴班,小艾根本不感兴趣,在学业和特长班之间疲于奔命的小艾也因此和自己的父母冲突不断。后来因为孩子身材变化和学业压力而不得不放弃,也因此家长感到非常失落。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捡到一个纸团,是小艾画的卡通肖像,我发现她极有绘画天赋。于是,我给小艾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在鼓励她的过程中,让在家庭教育中缺失自信的小艾变得灵动和开朗。 优势发展也带给小艾母亲思维的转换,我引导小艾母亲在护长容短理念之下重新规划孩子的未来。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的故事说明我们比家长更容易发现群体中孩子与众不同的特质,引导家长让孩子在共性相得中,发展个性。 现在,很多家长的手机都安装有5款以上教育APP,信息化下的信息选择困难导致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茫然,这种低预判给他们带来了高焦虑。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主动躬身入局,有所作为,提升自身信息处理和整合能力,推荐权威的教育APP来取代现在铺天盖地的心灵鸡汤。协同任课教师和班级家委统筹信息反馈、精简家校沟通平台,努力营造高效的信息交互氛围。 因此,指向家庭教育指导的班主任核心能力,要“懂”得家庭教育中的“痛”和“通”。读“懂”家长的需求,同理、辩证地接纳每一个家庭的问题和特殊性。其次,要有扎实的学识和专业的技能给予家长方法性的指“导”,从而“导”引家长成为我们的教育合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