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一贯全通”全面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日期:2025-01-23 |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近年来将校本研修作为学校变革的内生力量与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总结凝练出“一贯全通”理念下教师梯队建设的“三个计划”、支持教师发展的校本研修管理体系与制度机制,互联互通的“六层研”与多类型、交融式教研等实践发展特色,打造“一、二、三、四”教师发展新生态体系。教师队伍结构体现出年轻化、学历与专业素质较高、学习力与创新力强的显著特征。 结合学校九年一贯制“贯”的特点及教师队伍年轻化等结构性特征,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力求体现“一贯全通”理念。从学生发展角度,将“一贯全通”理念融入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鼓励教师历经九年贯通的教育全过程,成为“贯通型”教师;从教师发展角度,鼓励教师自主设定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目标,实现渐进式成长,由合格型教师发展到研究型教师、成熟型教师,最终走向专家型教师,完成自我发展的“自主贯通”。学校遵循“目标规划、外部营造、自我内驱、整体发展”的原则,逐步形成“一贯全通”的教师专业发展双路径,从而建构起“一个目标、两个结合、三个计划、四种路径”的教师发展新生态体系。 “一个目标”,即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形成“共学、共享、互融、共生、共创”的教师发展文化,实现全员、全面、个性化发展。 “两个结合”,即建构年级发展团队与教研发展团队,凸显不同团队的发展职能、目标方向,体现纵向深耕精研,横向拓宽融合,建构矩阵。通过团队并进并融的协同发展,彼此借力,彼此促进,实现互通、互补、互利的教师发展循环,赋能教师成长。 “三个计划”,即针对教师不同群体,开展“新任教师发展计划、发展期青年教师提升计划、骨干教师拔尖计划”的教师专业发展梯队建设。“三个计划”是学校面向不同发展期教师整体推进其专业发展的宏观架构,同时遵循了教师专业进阶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种路径”,一是专业引领,结合不同发展期教师学习需求,采用教学诊断、专题培训与指导、课堂教学示范与研讨、跟踪指导等方式展开有针对性的专业引领。二是行动研究,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六层研”、“脊梁杯”教学比武等研修形式进行不同层面与内容的研究和实践。三是交流分享,通过读书分享、骨干教师讲堂、教学小技巧(微专题)等有主题的交流分享活动,促进教师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成长。四是定期评价,通过定期开展教师自评、教研室评价、年级评价等,促进教师在专业成长上不断精进。四种路径中,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行动研究是主要途径,经验分享是必要载体,定期评价则是必要保障。 设计互联互通的“六层研”教研模式。教研是撬动教师个体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持续发力的有效途径。面对教师队伍结构年轻化的现状,学校特别关注教研过程对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价值,最大化利用已有的各层级组织创造教研的机会,让教师在不同群体中都有“我”,形成“‘我’是教研主体”的意识。学校倡导“教研没有权威,有的是‘我’的贡献、‘我’们”的智慧”这一共同的价值取向,保持教研共同体中成员的异质性和资源的互补性,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层级共同体的整体共生发展。 目前,多类型、交融式教研已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特色,主要体现为由联合教研、大教研和小教研组成的“六层研”。“六层研”具体指集团层面的联合教研、学校层面的通识性大教研、教研室层面的纵向贯通大教研、年级组层面的横向融合大教研、备课组层面的传导小教研及引领型(发展型)团队层面的互助小教研。其中,纵向贯通大教研与横向融合大教研尤具特色。纵向贯通大教研,体现全学段1—9年级同学科教师的教研,这样的教研体现为全学段、同学科教师站在学生九年发展的角度看教学、研教学,凸显衔接、连续与贯通。横向融合大教研,体现为同年级、全学科的融合教研。重点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及本年级学科学业质量的研讨等。这样的教研突出学科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资源利用的跨界、整合和交融,满足教研主体的多元化需求,体现全方位、立体化,实现教研的互联、互通、互融。 从结构上看,“六层研”突破了学校边界、学科边界、学段边界,重组了教师发展空间结构、组织结构、资源供给结构,实现了区域共研、全员同研、全“段”通研的教研新格局;从内容上看,“六层研”有效推动了新课标的落地实施,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育人方式变革等关键问题,让教研在“互联互通”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为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效助力。 教师梯队建设的“三个计划”,针对的是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教师,属于宏观层面;“四种路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为中观层面;“六层研”则是具体的落实策略或操作系统,是微观层面。在微观层面,不管哪种类型的教研,均以主题贯穿、任务驱动,以教师共同体开展“众筹型”研修,实现智慧的碰撞,达到共创、共生、共赢的效果。“三个计划”与“四种路径”决定了不同阶段教师的发展路径有同有异,教研多维分层;而以“六层研”为代表的多元模式和多样教研,又保证了差异化的教师梯队建设计划能落到实处。(赵春艳 谭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