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个人总结成为学校发展助推器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25-01-16 |
学期工作小结是教师个人成果的简要汇报,教育管理者应充分挖掘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将个人总结转变为培养开放、协作、创新学习型组织文化的途径,提升学校整体办学能力。 重新定位工作小结:从个人反思到组织赋能。学期总结是教师最常见的一种“自我检视”工具,但是教师认真记录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很难外化为组织层面的宝贵财富,所以要对小结的定位重新诠释: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文档或考核材料,而是一份可以被更多人查阅、借鉴和改进的协作性材料。只有帮助全体教师意识到小结的价值远不止于自己写完,才能将教师个人的学习成果汇聚成推动学校整体进步的工具。 把学期总结的共创作为切入口,通过对小结的内容再造,将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进行跨年级、跨学科分享,赋予“贡献者”以冠名权,推动教师之间形成自发而持续的交流,推动教师整体专业水平提升。 学期总结的流程再造:让经验看得见、找得到。用好线上平台,搭建共享知识库,教师通过共享编辑,能将过去零散的工作小结变成按学科、年级或专题分类的知识库条目,甚至可以及时更新补充,成为可持续更新、迭代的“活资源”。共创的关键在于让更多教师因这些小结而产生连接,形成群策群力的项目小组。例如,某位教师在总结中提到信息化教学的突破,那么学校可“顺藤摸瓜”,主动组织信息化教学攻关小组,吸收感兴趣的教师,一起探索研究,这种自下而上的实践共创更具生命力。 避免形式主义和空话连篇,让小结在组织层面产生实效,学校需要在制度和文化上为教师兜底,明确真实的过程记录和反思远比表面成绩更有价值。当教师坦诚地把教学困难和失败经验公开分享时,学校应给予实质帮助,在“鼓励真实表达、宽容不足”的氛围中,教师才敢于深入揭示问题。 一方面,学校需要将优秀的实践案例沉淀下来,建立清晰的分类与标签,确保获取的便捷性。另一方面,学科组、年级组或课题组之间也要注重信息与资源流动,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碰撞与思考。学校可以借鉴“GRAI”的复盘理念,即为设定目标、呈现结果、分析得失、调整改进的闭环,将教师在工作小结中的经验与思考,纳入更系统、可操作的反馈循环中,从静态反思转变为共享智库和集体共识。 学期总结不仅能帮助教师自我反思,更能推动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支持。从反思到共创,再到赋能组织成长,小结不再也不应只是“个人作业”和“形式”。(沈天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