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育在线
安徽教育资讯第一门户!
www.ahjyfb.com
学员心得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学员心得
合肥市新城小学 余华:技术赋能教育的思考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1-18    人气:784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渗透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在内涵、深度和质量上也不断发展。

1674040489599925.png

2022年7月29日,蜀山区校长研修班邀请了合肥市教科院信息化应用中心主任田钰主讲《新时代教师与学生信息素养及提升策略》,结合当下各校开展的信息技术2.0工程,重点就人工智能在教育现代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细致阐述,聆听报告启发非常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政策频出,智慧校园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2021年7月21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将通过推动教育领域的网络、平台、资源、校园、应用和安全新基建,为教育创新变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和应用环境,提供更加灵活的个性化服务,通过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智慧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技术赋能教育大趋势下,我们更应该冷静思考、积极应对。

一、宏观之策

2021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由此可见,我国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不是为了应对疫情冲击而推出的短期措施,而是着眼于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长期举措。新基建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完善学校基础教学设施,强调互联网在教育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是教育新基建政策的重点。

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无疑在教育投入、技术装备、教育信息化都遇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作为顺应时代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新时代赋予教育人和每所学校的新机遇。教育信息化,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弄潮儿。

二、中观之行

党中央国务院,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发展大格局下,中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中国发展宏伟的十四五规划。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作为顶层设计,同时打出一记记整治重拳与举措。作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理应站在中观角度精准施策。在教育投入逐年加大的大环境下,剔除学校的重复建设,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教育新基建上,把经费化作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上。教育主管部门更是要在区域范围拟定发展规划,针对每一所学校实情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科学的规划部署,而不是撒胡椒面,给几台平板电脑,配上几个班级的智慧系统就是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建设是集教学教研、安全保障、后勤服务、办公系统、数据分析运营、互联网+教育的体系。从建设到使用,到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尤其是对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激励机制建立起来,而不是仅仅靠政府督导考核来推进。

三、微观之思

一线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灵魂,他们能否从思想意识、行动自觉、专业发展、质量提升等方面适应信息化?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1、技术应用、使用门槛是否适切,老师们用起来便捷高效吗?

2、如何解决教师在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孤岛、数据壁垒、资源不充分,数字鸿沟等问题?

3、如何避免或减轻平板、电脑、新媒介对师生的身体健康影响?

4、如何改变中老年教师对信息技术接纳不积极的态度?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要回归校园、回归课堂,重构教育良好生态,这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良好契机,必须牢牢抓住。学校层面需要进行政策解读、广泛宣传、统一思想、提高站位。从“技术逻辑”走向“业务逻辑”,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是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核心和时代需求。基层的学校要普及教学应用,创新评价应用,拓展研训应用,深化管理应用,推进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教育体系变革的内生性变量。

从宏观调控引领,到中观精准发力,再到微观一线实操,我们有

理由相信,从教育信息化迈向教育现代化指日可待。

上下齐欲者,胜!

最新发布
热点新闻
专题活动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安徽教育在线   0551-62677771
投稿邮箱:1040902690@qq.com
Copyright 2019-2021  皖ICP备2021016151号-1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3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