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飘溢中书写传统之美 |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日期:2024-11-28 人气:112 |
喜欢,源自刹那的吸引,更起于因美而生的惊叹。还记得当年一眼看到班主任老师漂亮的板书,初入海淀区民族小学的梅依琪小朋友便对写字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写一手好字”的心愿,像一颗种子在孩子们心田里种下。而学校开设的书法课,让这颗种子渐渐萌芽、抽枝、开出花朵…… 教学要适应少儿身心特点从爱书法到教书法,这样的经历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邓宝剑清楚地看到,汉字书法本身具有抽象的特点,不像绘画那样生动可感,少年儿童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浓厚的兴趣:年少时受到严格书法训练的人,成年后也许并无多少进步,反而是一些从小凭着兴趣自学的学生,技艺能够不断精进。 “这种情形提醒我们,教学不能只注重当下的效果,要适应少儿身心特点,重在培养兴趣。”邓宝剑说。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大桥小学书法教师林巧在课堂上联系学习内容,通过猜字游戏、书法小故事、汉字小视频的导入以及汉字的发展演变,引导学生探索汉字源起,从“线条”到“符号”、从“溯源”到“演化”、从“比较”到“实操”的练习中,五年级的小学生们逐渐体会到书写的乐趣。 字里乾坤大,春来日月长。林巧告诉同学们,“春”就是形声字。以三“木”、一“日”表意,中间的“屯”是声符。“春”的原意是“春阳抚照,万木滋荣”。在金文里,三“木”已讹变为两个芽苗(即草字头),发展到汉代隶书时,原来的“艸”和“屯”合起来讹变为春字头。楷书“春”字是由隶书变化而来的,行书“春”字的笔画多有连带,草书“春”字则有改变笔顺、省变其中部分笔画的现象。从“春”字溯源,在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逐步演变讲解中,字义更加明晰。 书写,同时也是“练眼”“练脑”“练手”的过程。一堂课上,林巧让学生们在《颜勤礼碑》中仔细找寻“春”。书法家颜真卿写同一个“春”字,结构特点相同,但笔画会有细微的差异,并呈现出不同的字态。 “书法教学既要激发学生探究书法的兴致,又要关注学生的书写体验。这样,学生的书法才会有审美情趣。”林巧认为,掌握汉字书写基本技能和基本要求,做到书写“正确、规范”,这是书法的实用性要求。但是,同一个字的多种不同写法、不同书家写同一个字的丰富变化,都要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赏析中理解美的形式。 因热爱而在书法中“找到自己”书法已经成为海淀区民族小学师生的必修课。除了在一至六年级每周开设一课时书法课程,学校还将周一课后服务一小时时段定为“师生共写”书法时间,全员普及硬笔和软笔书法。 “每位师生都有机会沐着海棠花香提笔挥毫,参与书法盛会。”海淀区民族小学校长丁凤良告诉记者,元旦前夕,学校还会举办“迎新笔会”,师生共写春联,在浓浓墨香中辞旧迎新。 在校本课程《四合院书法艺术》中,海淀区民族小学教师郑钟跃将书法课搬进了四合院。开设在天地草木之间的书法课使学生们舒心惬意、寄情翰墨,感受着浸润式教学氛围的美好…… “每个学生个性不同、趣味各异,心智成长的快慢也并不全然同步。因此,教学要有开放性,以容纳各种可能。比如,可以把精临和泛临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不同的范本,引导学生突破现有的审美格局和书写习惯。小学生能否练行书?中学生可否练草书?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而有不同的选择。对于那些笔性好、模仿能力强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大胆探索。”邓宝剑说。 以家校社协同聚合力,以科学评价促提升书法教学,只靠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多位专家、教师认为,需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层面形成合力。学校应该紧抓基础普及,加强与家长、社会资源单位的协作,共同发展社团,招募家长志愿者走进学校开展“家长书法课堂”“书法沙龙”,家校社共同推动书法教育。 借鉴高校学生外出访碑游学的经验,海淀区民族小学老师盛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书体、书家、结构、用笔等不同范畴,引导学生采取单钩、双钩、现场临摹、笔记记录等方法开展书法学习。王子赫同学选择唐楷《颜勤礼碑》作为学习范本,从书法中,他看到了“永和九年”的王羲之,看到了“空庖煮寒菜”的苏轼,看到了写字如“风樯阵马”的米芾……这些,都让他体会到古人的情操与意趣。 林巧认为,应建设一套动态、多样、综合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老师看见学生,学生看见成长,才能让学生持久地保有学习书法的热情。”林巧说。 人写字,字亦写人。在和书法相伴而行的历程中,我们期待着更多青少年和书法相互成全……(靳晓燕) |